NO.1
鱼
旅游是从自己活腻的地方去到别人活腻的地方,陌生的风景、不一样的人文体验之后,总需要美食来让这段旅程升华一番。美食是了解一个地方最简单的方式,独特的当地美食能讲述最好的故事,所以它们将是我们这趟行程最佳的向导,让味觉带领各位穿梭美丽的风光,寻找舌尖上的贵州黔东南。以味蕾为地标,菜品为地图,开始一段黔东南的美食之旅。
先来说说因为《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而名气大增的“雷山鱼酱酸”,它奇特的鲜、香、酸、辣构筑成了一道特色的苗乡美味。鱼酱酸的原材料有红辣椒、嫩姜、木姜子,以及必不可少的爬岩鱼。这种小鱼生活在雷山境内的大山小溪里,鱼的腹部有个小吸盘,专门用来吸附在石头上,以此得名。将这些原材料混合装坛持续发酵半年左右,鲜美的鱼酱酸就做好了。它其实算是一道美食辅料,既可加入地道的苗乡炒菜中,也可以作为火锅底料加水烹煮鸡鱼牛羊,微酸里带着丝丝香辣,越煮越美味。
贵州黔东南的主要居住族群是苗族,苗族人的饮食习惯以酸为主,常用“三天不吃酸,走路打窜窜”的俗语来形容。酸汤在这里尤为普及,餐桌上常见的主要是“红酸”和“白酸”。红酸的基本原材料是野生的小西红柿,本地人称为毛辣角;白酸的基本原材料则是淘米水/米汤。两种酸都需要经过发酵这一环节,而在具体烹饪的时候会另外加入木姜子进行调味,以此去除腐败酸臭的气息。木姜子算是黔东南美食当中的常客,哪里都有它,哪里都缺不了它。酸汤的特点是汤透不腥臭,不腻不寡,夏吃解暑冬吃暖胃。而最出名的酸汤美食一定是“酸汤鱼”,下田亲自抓一条稻花鱼,宰杀之后放入红酸锅内煮熟,再配上一道白酸米豆腐,鱼鲜汤美又爽口,悠哉至极。
苗族人喜欢吃鱼,生活在黔东南的侗家人也一样。在这里,稻田鱼除了酸汤烹煮以外,侗家人还喜欢将其制作成腌鱼,方便长时间保存,味道也十分有特色。将宰杀洗净的活鱼放进陶罐,再准备好用辣椒、酒酿、食盐、花椒混合制成的作料。一层鱼,一层作料叠加,放满封口,阴凉处放置半个月后,就可以开坛食用了。腌鱼既可以生吃体验原生态,也可以煎烤熟制后搭配糯米饭,味道好极了。由于腌制的鱼可以久存久放适合长途运输,在晚清至民国时期,很多商贩也将此作为货品销往西南其他地区,以及沿海一带,以此获利贴补家用。用同样的制作方式还可以加工出腌猪肉,切片爆炒之后,下酒挺不错。
若你问我最喜欢哪一种,我反而要极力推荐在肇兴侗寨吃到的烤田鱼。它的精华在于一个字“鲜”:其第一层是新鲜的含义,指的是鱼可以不宰杀不去鳞直接上火生烤;另一层则是以此带来的鲜美口感,当鱼两面金黄熟透之后,夹一块带麟鱼肉入口,嘴里并没有想象中的腥臭,只留有甘甜多汁,这滋味让人欲罢不能,可以连吃数条。
NO.2
鸡鸭
这开篇推荐的鱼系列是否已经让你食欲大开了呢?先别急着吧唧嘴,后面还有美食接连奉上。来自云上丹寨的战斗鸡烙锅不得不尝,名字里的战斗鸡非一般土鸡可比,那一只只可都是刚刚从斗鸡场上归来,这就预示着鸡肉紧实有嚼劲。而大厨利索的去骨刀工让人目不转睛,放入秘制的调料拌匀腌制之后,就是食客们大展身手的时候了。面前的这口烙锅中间凹陷,使火力可以集中烹制;锅边平整且远离火源,能让已经熟透的食材放在这里慢慢享用。食客们亲自参与后半程的煎炒,其烹饪技术决定了战斗鸡最终的口感,可无论结果如何,这种参与的乐趣一定让人记忆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