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美食物联网,火热示范招商中,招商电话:028-68098009
标王 热搜:
 
 
当前位置: 首页 » 公告中心 » 行业新闻
依托传统村落打造黔东南特色民宿旅游
 [打印]添加时间:2023-03-22   有效期:不限 至 不限   浏览次数:517
   黔东南州积极抓住发展全域旅游的大好机遇,依托传统村落开发民宿旅游,加快特色民宿建设,使之成为发展全域旅游的强大引擎,对加快实现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的转变、推进全域旅游目的地建设和推广目的地民俗风情、保护乡村原真性有着重大作用。
 
  黔东南州境内居住着苗、侗、汉、布依、水、瑶、壮、土家等36个民族,2019年末2020初,常住人口355.20万人,户籍人口484.73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户籍人口的80.5%。黔东南被誉为民族文化之州、百节之州、生态之州、歌舞之州,原生态民族文化丰富多彩,特色鲜明。黔东南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3项72个保护点,位居全国地州第一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92项242保护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54项300个保护点。
 
  黔东南州共有309个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入选数量在全国市(州、地、盟)这一级排名第一位,占全国4153个传统村落的7.44%,占贵州省545个传统村落的56.70%,是中国传统村落分布最密集、保存最完整、最具民族特色的地区。近几年来,为将传统村落保护传承发展工作引向深入,黔东南州连续举办了三届“中国传统村落·黔东南峰会”。通过峰会搭建了传统村落保护、传承、发展的高端平台,并努力探索出了复苏传统村落、激发传统村落活力的宝贵经验。传统村落保护传承与发展工作,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系统工程,它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形态,其存在对中华传统农耕文化的延续以及黔东南州的特色发展模式选择具有重要意义。本着“保住传统文化也是政绩”的态度,切实有效地推进传统村落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工作,争取得到来自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并实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旨在让黔东南州美丽而富有文化与生态内涵的传统村落,作为中华农耕文明的“镜像”长久存在,并以一种独特的发展模式,展示它的独特魅力与丰姿,让传统村落与绿色环保安全形成价值链接与内涵关联,加快推进黔东南苗寨侗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工作,通过苗寨侗寨申遗,让黔东南成为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
 
  民宿,通常是指由居民个人经营的家庭式旅馆,与普通饭店、旅店不同,一般能给游客带来温馨、亲切的家的感觉。近年来,随着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推进,黔东南许多自然村寨的面貌发生了巨大改变,乡间的石板路被水泥覆盖,农民住进了楼房,曾经的吊脚楼越来越少,传统村落的独有特征正一点一点消失,这一切无不让人忧心忡忡。如何让传统村落在经济新常态、全域旅游背景下实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是当前值得研究的课题。近些年来,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远离都市喧嚣,以追求乡村意境、融入当地居民生活、享受慢生活为特点的“民宿旅游”悄然兴起。黔东南州传统村落大多有百年以上的历史,较好保持和延续了各自的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集中反映了当地的文化特色、民族特色,无疑是宝贵历史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一种可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旅游资源,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重要基础。
 
  合理开发,找准定位。民宿开发扎根并深挖传统村落文化资源,把古村落中的历史遗迹、文化风俗、民间习俗、古村落景观等乡土文化资源,加强特色和优势的打造与发挥,积极融入乡愁,将人们对过去、现在、将来的记忆、传承和展望呈现。原始的村落,再现了田园生活场景、方式,成为现代人怀念、体验乡愁的媒介,满足游客角色互换的心理,让游客享受愉悦。黔东南有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氵舞阳河和世界自然遗产云台山为代表的山水名胜旅游资源,有以凯里、麻江、台江、剑河、雷山为代表的苗乡风景旅游线,有以黎平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为代表的黎、榕、从侗乡民族风情旅游线,富有特色的地方酸辣可口的酸汤鱼,深受游客追捧。这里的人“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能歌善舞的黔东南人,光是歌就有山歌、酒歌、拦门歌、情歌、飞歌、夜宴歌等无数种,光是以鼓舞就有木鼓舞、水鼓舞、铜鼓舞等等,芦笙舞就有高排芦笙舞、芒铜芦笙舞等。黔东南人民生活在节日中,这里“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有姊妹节、苗年节、萨玛节等400多个民族节日,可谓“百节之乡”,当地人民幸福指数很高,依托这些独特的资源开发民宿促进乡村振兴和地方经济跨越发展。对于地处景区边缘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可依托其与景区相近的生态风光和文化渊源,共享景区基础设施,定位为核心景区的辅助服务区、深度旅游区,与景区的观光游览、游憩形成互补,实现以景区带动村寨开发、村寨丰富景区业态的融合发展机制。对地处城区近郊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可探索发展农场庄园建设模式,将农庄建设成“民族农业文化的体验馆”“地方生态产业的展览馆”。科学整合并广泛呈现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生态,以观光、休闲、采摘、购物、体验农事活动和传统农耕文化等多样化手段,融农业生产与休闲旅游于一体,向游客提供自在、幽静、新奇、富有野趣的新型游乐空间,吸引城区周边客流。
 
  科学规划,规范管理。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冯骥才认为,传统村落旅游开发不应过度,如果不对旅游开发加以管理,这些传统村落极有可能“得而复失”。按照“开发、利用、控制和保护”的原则,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与当前的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充分配套专项建设经费,整体规划区域内民族村寨发展方案,串点成线、穿线成片,做到彰显特色、错位竞争、差异发展。政府主导与民众参与相结合,制定统一规划标准,积极依托景区整体开发,可以个人或者家庭投资经营的单体开发为主,政府统一引导当地居民改造自家房屋。当前,我们仅能满足单一的住宿需求,但民宿业态拓展不突出,如与茶吧、书店、手工作坊、咖啡店、博物馆等业态自由组合,形成内容丰富的生活体验空间,提高住宿品质。同时,考虑到现阶段民宿“散、小、弱”的特点,积极采取“回收+租赁”等政策,盘活乡村闲置土地,拓展了惠农富农产业链,带动乡村“三产”融合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积极鼓励民间资本进军民宿,加盟民宿领域的酒店集团以增强自身实力,引入智能管理系统,提高服务效率,升级民宿档次,为客户提供更加精准、优质的个性化服务。特别注重传统民居保护,积极创新结合市场手段,有效盘活“闲置房屋、闲置农田、闲置劳力”的农村“三闲”。把闲置住宅实施宾馆化改造,完善配套设施,满足外来游客住宿需求;闲置农田连片集中规划,配置农家景观、农家植被、农家休闲设施,打造田园人家的景观意境,整体形成“宅前院、院前园、园中宅”的田园度假空间体系;有意愿向旅游服务转型的剩余劳力,或有剩余劳动时间的农户通过培训成为旅游服务者。最大限度地挖掘农民闲置资源,打造“同耕、同住、同食”的“主客共享”格局,农户则通过房屋租赁、提供旅游服务、出售土特产品、参与集体分红等方式增加收入,带动越来越多的群众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