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粑是思南一道传统特色小吃,也是清明节的节日食俗,所以每到清明节,不怕麻烦的主妇们都会做一次清明粑来品尝,饱含着对逝去亲人的浓浓思念。
近日,笔者来到思唐街道文化社区烟市巷子陆家清明粑制作加工作坊,清明粑制作人罗永碧和丈夫正在屋子里忙着准备清明粑制作的材料,眼前这些顶着小黄花的野菜,就是做清明粑的主要原材料,这种开着黄色小花的野菜,学名叫做棉菜,俗称“水蜜花”,这种野菜只在清明节前后生长,所以人们一般称之为“清明菜”。
“清明菜”性味甘平,具有理气化痰、清肝明目、止咳、解毒等功效,采摘时只需采摘其上半部的嫩苗,采摘回来后,用清水洗干净,把洗好的清明菜切碎放入清水中煮,将清明菜煮熟后倒入糯米粉和粘米粉搅拌均匀直至黏稠,再倒入撒有糯米粉的簸箕里,就进入到最重要的环节——揉面,揉好的团子切块后在里面放入盐菜肉沫馅或豆腐肉沫馅,搓成最后的形状,上锅蒸熟就可以食用了。
制作清明粑,从摘、捡清明菜到一个个清明粑制成,有近十道工序,制作者虽然辛苦,但是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心里还是美滋滋的。
“我每五天向农民收一次清明菜一百到两百斤左右,每天加工要30斤清明菜。清明菜买来要淘、洗、还要炒馅(料),要等十多道工序才能做成一个成品的清明粑。”罗永碧告诉笔者。
不一会儿,一大屉一大屉的清明粑经过制作人的精巧揉捏后就做好了,有元宝型、椭圆形、三角形等等,造型各异,将制作好的清明粑送进蒸箱里面蒸30分钟,就可以新鲜出炉。
出笼后的清明粑变成了悦目的青色,清明菜已经将它在整个春天里汲取的草本精华一丝丝地渗入了这小小的粑粑里,似乎这就是春天的颜色,捧在鼻间深呼吸一下,你可以闻到4月里清风的味道,可以闻到田野中孕育的花香,可以闻到初春稚嫩的阳光,可以闻到蝴蝶在草尖上的舞蹈,咬上一口,你就品尝到了整个春天,等不及的大伙,随意挑起一个便往嘴里送,吃相百出,更有一番风味。
今年54岁的罗永碧有着23年的制作清明粑的手艺,每到清明时节,她所制作的清明粑就成为思南最畅销的清明美食,每天在她经营的店铺里能卖出八九百个清明粑,今年由于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罗永碧通过微信、电商网络进行在线销售,每天都能接到来自贵阳、湖南、广东、北京、青海、香港等地的订单,销售量节节攀升。
“烟市巷巷这家清明粑,他们是老字号,开了20多年了,我是经常到她家来买了吃。为哪样呢?因为她家这个‘馅’味道好,主要是她家做的卫生、安全、吃起放心了嘛。我清明(节)前寄了一百多个去兰州了,寄去了他们都说很好吃,很满意,所以我这次又寄了几十个(清明粑)去,要是他们(觉得)满意好吃的话,我还要来给他们寄过去。”思南市民蔡凤兰说道。
“我们家清明粑在烟市上做了20多年了,也算是老字号。这清明节来了,很畅销。一天要做七八百个,也邮寄香港、甘肃、广东,很多地方。我家清明粑还是老三样,豆腐干和肉沫、盐菜(颠)和肉沫、芝麻花生,都很畅销,顾客都很喜欢吃。”罗永碧笑着说道。
据悉,贵州制作清明粑的历史已有100多年,相传明朝建文皇帝“靖难之变”后从南京流落到贵州省,建文帝望白云而遁迹,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长顺县白云山削发为僧,终日念经朝佛,长顺当地老百姓得知建文皇帝遁迹白云山并削发为僧后,每年农历二月十九和六月十九人们纷纷上山朝佛。每次上山朝佛时当地老百姓都会带上自制的食饼作为祭品。偶然一次,建文帝品尝百姓带去的食饼后赞不绝口,当得知此饼主料是清明菜时,遂取其主料命名为“清明粑”,从此,清明粑名声渐盛,逐渐成为当百姓清明节祭祀祖宗的必备食品,尔后,清明粑逐渐传至贵州其他县市,渐渐成为广大群众喜欢的传统小吃之一,融入思南后,从而演变成了一种思南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