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主页 | 保存桌面 | 手机版 | 二维码
31

陈建

新闻分类
  • 暂无分类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探寻文化遗产古老神韵 赋能传统工艺新生—— 黔东南州强力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纪实
新闻中心
探寻文化遗产古老神韵 赋能传统工艺新生—— 黔东南州强力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纪实
发布时间:2023-02-20        浏览次数:229        返回列表
     绚烂的歌声、曼妙的舞姿,靓丽的服饰大放光彩得到了省州评审专家的高度评价,在锡绣制作现场,专家们拍照、围观、端详,在银饰打制现场,专家们凝视、鼓掌。”12月1日,在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举办2021年贵州非遗技能大赛决赛现场,在冬日暖阳下,气氛热闹非凡。
 
    西江的每一首歌都是非遗的展示,每一支舞都是传统的步伐。哪怕铜鼓、木鼓,也凝聚着古老的智慧和神韵。
 
    为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发非遗传承人的创意设计思维,使非遗更好地融入现代设计、展现当代生活,丰富非遗旅游商品,助推旅游产业化发展,非遗工匠们展开顶级的PK。
 
    呜呜呜、呜呜呜……悠扬激越的芦笙吹过山冈、拂过吊脚楼。芦笙组评委杨昌杰先生情不自禁地拿起苗族芦笙吹奏了起来,边吹边跳。
 
    一次比赛显然无法全部展现黔东南丰富多彩的非遗资源。
 
    黔东南州是歌舞之州、生态之州、人文之州。千百年来,黔东南各族人民与山相安生,与水共流长,孕育了以苗侗文化为代表的特色民族文化精美绝伦。无论是天籁之音的侗族大歌,还是悠扬高亢的苗族飞歌;无论是巧夺天工的手工银饰,还是独具匠心的民族盛装;无论是人树合一的岜沙生态文化,还是神秘神奇的占里人口文化,无不记述着人文风情的厚重与淳朴,无不彰显着文化价值的朴实与追求。
 
    一直以来,黔东南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非遗保护传承、挖掘利用工作,用好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两个宝贝,持续推动“非遗资源”转化为“非遗经济”,多措并举有序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目前,全州共普查到非遗资源线索5200条,成功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1项(侗族大歌),国家级非遗56项78处,省级非遗218项307处。有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国家级48人、省级170人、州级294人、县级4013人。2012年12月,国家文化部批准设立“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传统的工艺在银饰、文化各方面获得了新生。
 
    我州争取到上级文物保护、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中央补助资金和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专项资金8054.57余万元,完成5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申报9处第六批省保(增补)单位,4个文保单位入选第六批省保,我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已达到99处。认真编制《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黔东南建设区建设保护规划(2020—2023)》,黎平段红色旅游工程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06亿元;将纳入全省《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贵州重点建设区2021年重点项目清单》“1+2+6”标志性项目体系“重走长征路研培体验工程”建设的四个项目,按照一旬一调度的形式有序推进建设。截至目前,黎平红色文化体验基地完成新建红色文化培训区3345.36平方米、非遗文化体验区1209.14平方米、饮食文化体验区2445.5平方米及供电、供水、污水处理设施等;成功承办第二届中国丹寨非遗周活动,活动期间丹寨万达小镇旅游人数19.1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38亿元,非遗项目数字化保护得到加强;完成黔东南33个非遗项目综述片,编纂出版12本非遗保护成果。
 
    留住文化根脉,守住民族之魂。黔东南的非遗文化在歌舞中、在民族服饰中、在传统习俗中大放光芒。